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家与其提出的理论对应。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教育的特征。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本理论。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内容。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制的类型。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记忆过程。

13.【答案】A

【解析】根据学习策略涵盖的成分,迈克尔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志的品质。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挫折的应对。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分类。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品德的心理结构。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策略的类型。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判断理由。

22.人格具有可塑性。

【答案】

表述正确。

人格具有可塑性。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短时间的稳定性,但是纵观一生,它还是可以被塑造的。人格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身心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

23.教学就是智育。

【答案】

此说法错误。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24.教育目的不等于学校的培养目标。

【答案】

此说法正确。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因此,教育目的不等于学校的培养目标。

25.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答案】

表述错误。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是指课堂群体中,在师生间和学生间交流基础上形成的由个体的个性进行调节,并伴随着情感上的满意或不满意状态的师生间、学生间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生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观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

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③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模式,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或“催化剂”。

27.简述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途径。

【答案】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②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8.简述学校德育的陶冶法及其运用的具体要求。

【答案】

(1)基本含义: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2)运用的基本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环境。

②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29.简述学校教育中课程的表现形式。

【答案】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课程计划的构成:①培养目标。②教学科目的设置(核心和首要问题)。③学科顺序。④课时分配。⑤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的内容:①前言。②课程目标。③内容标准。④实施建议。⑤附录。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答案】

(1)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理论来分析,该专家的观点属于遗传决定论,是有偏颇的,错误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的发展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题干中“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通常基础代谢水平和睾酮素的分泌量远远高于同龄人,因此这些孩子过分喜欢表现自己。”体现的就是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②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③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中,教育专家认为,学校中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们身体的内分泌水平有关,而与家长、教师的努力无关。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属于遗传决定论,只关注了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了教育、环境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31.【答案】

(1)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2)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践行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其保持知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中的重点部分;②突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③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起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以便更好地建立联系。案例中李老师先让学生学习“神经系统”的一般知识,是在为周围神经系统的学习提供一个大框架,进而厘清“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新内容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故在教学中我们应学习李老师的做法。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